三国人物生卒年(一) (第2/2页)
(04)张纮
依《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张纮传》,纮亡龄六十,亡于孙权徙治秣陵时(211年),非是权称帝迁都建业时(229年),212年,秣陵改名为建业。许嵩误会此间事,《建康实录太祖下》以纮亡229年,又称其亡龄六十一,皆误。
另,218年,孙权亲乘马射虎于庱亭。《建康实录太祖上》载张纮劝曰“足下继父兄之业,不宜轻脱,逞英雄于猛兽,万一不虞,则大事去矣”,误,时纮已亡,此应为张昭语,有所改动。《三国志张昭传》载昭劝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
(05)孙坚
坚亡年三说。其一、191年说,《吴录》载孙策表“臣年十七,丧失所怙”,依《三国志孙讨逆传》,得出策年十七,在191年。外加《汉纪》(张璠版)、《吴历》并以坚亡191年,《吴历》作者胡冲,其父琮与孙权为同学。又,《吴录》载坚亡龄三十七。于是得出坚生卒(155—191),此说有最高力度,不可动摇。其二、192年说,有《后汉书》、《三国志》两部正史支持,但无法成立,《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袁术传》、《三国志孙破虏传》、《后汉纪卷二十七》并以坚亡初平三年(192年),皆误。其三、193年说,有时人王粲(曾依荆州刘表)支持,然亦无法成立,《英雄记》以坚亡初平四年(193年),误。
2011-08-2822:13回复
gg1521
知名人士104楼
(06)刘繇
《三国志刘繇传》载其亡龄四十二,亡年不明确。《三国志孙贲传》载“时策已平吴、会二郡,贲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军旋,闻繇病死”。孙策攻刘勋、黄祖事皆在199年,见《三国志吴主传》。又《吴录》载孙策表“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臣以十一日……”,则十二月十一日破敌,后听闻繇病死。199年策已霸东南,繇势力虽为残余但策必收豫章,即使消息晚知,繇也必亡于199年。《三国志太史慈传》载“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三国志刘繇传》载“后策西伐江夏,还过豫章,收载繇丧,善遇其家”。故繇生卒(158—199),相关事顺序,孙策破黄祖于沙羡,闻刘繇病亡,遣太史慈抚安其众,策定豫章,收载繇丧。而《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事顺序为,198年刘繇亡,孙策遣太史慈往抚安其众,199年策破黄祖于沙羡,还定豫章,收载繇丧。二者大有不同,《资治通鉴》误。
(07)太史慈
《建康实录太祖上》称慈亡龄四十二,误。依《三国志太史慈传》为四十一。其生卒(166—206)。
(08)鲁肃
《建康实录太祖上》以肃亡建安二十三年,误。依《三国志鲁肃传》为建安二十二年。其生卒(172—217)。
(09)刘辩
《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皇后纪》、《典论自叙》并以辩亡于初平元年(190年),是为正史加时人曹丕语,可信度很高,又《后汉纪卷二十六》载,《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采。然陈寿于《三国志》却将此事转入中平六年(189年),即董卓弑帝在诸侯联军向洛之前,引其三误:1、《三国志武帝纪》载“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2、《三国志董卓传》载“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单看此可算寿行笔简略而有生误会,但若加另二处同视,其应有意使辩亡年提前。3、《三国志臧洪传》载“董卓杀帝,图危社稷……”,时辩未死,当作“董卓废帝”。
因而情况有三。其一、笔误,中平末至初平初,事虽多但顺序明确,不应三处同误。其二、查错,陈寿生于233年,距离初平初未远,能采能问且为良史,辩亡事重而轻易可知,不当出错。其三、故意,将诸侯起兵和辩亡先后互换,可加董卓之恶而增诸侯之正于史书,尤其联军中有曹操,寿行笔多偏之,但其书拥魏不是王沈性质,重在卓万罪之人,有所处理也难说不是寿本人意愿,加“笔误”、“查错”可能性很小,故此说基本成立。另,范晔清楚辩亡年,于《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皇后纪》皆不误,但《后汉书臧洪传》为“董卓弑帝,图危社稷……”,当是错采《三国志臧洪传》。
其亡龄。依《汉纪》(张璠版)可知189年辩十四岁,则亡龄十五,然《后汉书灵帝纪》称“皇子辩即皇帝位(在189年),年十七”,则亡龄十八,又《后汉书皇后纪》直言十八。当从范书,其采诸史书而后出有正史之称,且分置两处无冲突可排除笔误。故辩生卒(17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