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史册 > 第5章:瑞士联邦

第5章:瑞士联邦

第5章:瑞士联邦 (第1/2页)

瑞士联邦(德语:SchweizerischeEidgenossenschaft,法语:Confédérationsuisse,意大利语:ConfederazioneSvizzera,罗曼什语:Confederaziunsvizra),简称“瑞士”,首都伯尔尼,位于欧洲中部,北与德国接壤,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南临意大利,西临法国。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全国地势高峻,矿产资源匮乏,森林及水力资源丰富,总面积41284平方千米,全国由26个州组成(其中6个州为半州)。截至2021年,总人口873.8万人,主要为瑞士人,其中外籍人口约占26.5%,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及拉丁罗曼语4种语言均为官方语言,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和新教。
  
  瑞士国土范围在史前是凯尔特人的活动区域。凯尔特人曾经是欧洲中部的土著居民,1291年8月1日,乌里、施维茨和下瓦尔登三个州在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斗争中秘密结成永久同盟,此即瑞士建国之始。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1848年,制定宪法,设立联邦委员会,成为统一的联邦制国家。
  
  瑞士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实行自由经济政策,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全球创新指数位列第一,被称为“欧洲的心脏”,同时还有“世界花园”“钟表王国”“金融之国”“欧洲水塔”等美称。是众多国际组织总部或办事处所在地及国际会议的主办国,共有联合国、世贸组织、世卫组织、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等45个国际组织在瑞士设立总部或办事处。同时,瑞士属于联合国、欧洲委员会等国际和区域组织成员。
  
  基本信息:
  
  中文名:瑞士联邦
  
  国家领袖:伊尼亚齐奥·卡西斯(联邦zhuxi)
  
  外文名:德语:SchweizerischeEidgenossenschaft,法语:Confédérationsuisse,意大利语:ConfederazioneSvizzera,罗曼什语:Confederaziunsvizra
  
  人口数量:873.8万(2021年)
  
  简称:瑞士
  
  人口密度:220.1人/平方公里(2021年)
  
  所属洲:欧洲
  
  主要民族:日耳曼瑞士人
  
  首都:伯尔尼
  
  主要宗教:加尔文宗
  
  主要城市:苏黎世,洛桑,日内瓦
  
  国土面积:41285平方公里
  
  国庆日:1291年8月1日
  
  水域率:4.2%
  
  国歌:《瑞士诗篇》
  
  GDP总计:7394.94亿美元(2022年)
  
  国家代码:CH
  
  人均GDP:84,658美元(2022年)
  
  官方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语
  
  国际电话区号:+41
  
  货币:瑞士法郎
  
  国际域名缩写:.ch
  
  时区:UTC+1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政治体制:联邦制
  
  领导机构:瑞士联邦委员会
  
  国花:高山火绒草
  
  人类发展指数:0.917(2014年)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4.6公吨(2011年)
  
  出生时预计寿命:83岁(2013年)
  
  收入水平:高收入经合组织国家
  
  历史沿革:
  
  史前时期
  
  概况
  
  瑞士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可追溯至15万年前,最早的农耕聚落遗迹于盖赫林根发现,该聚落存在于公元前5300年。
  
  瑞士最早的文化聚落属哈尔施塔特文化及拉坦诺文化的一部分,名称来自纳沙泰尔湖北部的拉坦诺所发现的遗迹。拉坦诺文化约于公元前450年,即铁器时代时发展及兴盛,也有可能受希腊文明及伊特拉斯坎文明影响。赫尔维蒂人为最重要的凯尔特人民族部落。于公元前58年,赫尔维蒂人向大西洋迁徙过程中,在比布拉克特受尤利乌斯·凯撒的军队拦截,因此赫尔维蒂人退回瑞士。公元前15年,提庇留及其弟弟德鲁苏斯奉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之命征服阿尔卑斯山地区,并入罗马帝国。赫尔维蒂人的活动范围最初并入罗马帝国的比利时高卢,之后划入上日耳曼尼亚,现在瑞士东部地区则隶属于拉埃提亚。
  
  罗马帝国时期
  
  公元前70年以前,分布于欧洲北部的日耳曼人不断向凯尔特人居住区域扩张。
  
  公元3世纪,阿勒曼尼人(日耳曼民族)迁入瑞士东部和北部,勃艮第人迁入西部并建立了第一个勃艮策王朝。
  
  公元前70年,感受到日耳曼人压力的海尔维第部落决定向西撤离到高卢西南的大西洋沿岸,因而向恺撒统治的罗马帝国借道;考虑到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潜在威胁,恺撒决定在瑞士建立一个受罗马控制的海尔维第人的国家。罗马军队不仅没有同意凯尔特人借道通行的请求,反而向他们发起攻击,迫使后者成为罗马帝国的同盟者,获得罗马帝国支持的凯尔特人战败南侵的日耳曼人。
  
  恺撒死后继任者奥古斯都将海尔维第人部落并入帝国行省,今天瑞士的范围正式纳入罗马帝国,当地的凯尔特人开始了罗马化时代。
  
  罗马瑞士时期当地建立了罗马式的行政系统,兴起了一系列城市,修建了通向罗马城的帝国大道。罗马人还为瑞士引入了地中海沿岸的农作物和亚平宁半岛的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还有基督教。
  
  100年-250年,是罗马瑞士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结束于日耳曼人对帝国的入侵。
  
  公元3世纪,阿勒曼尼人(日耳曼民族)迁入瑞士东部和北部,勃艮第人(日耳曼民族)迁入西部并建立了第一个勃艮第王朝。
  
  日耳曼人入侵
  
  259年,一支日耳曼人的部落联盟渡过莱茵河,攻克了帝国瑞士的北部边塞,从此罗马瑞士进入了战乱的年代,直到公元401年帝国军队撤出了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从此日耳曼人统治瑞士的时代开始了。
  
  日耳曼人统治的瑞士大体可以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由勃艮第部落联盟统治,他们人口数量少,文化落后在占领瑞士之后接受了当地的罗马-凯尔特人语言和文化传统;中部和东部由阿勒曼尼部落联盟统治,他们所占领的是瑞士山区和罗马化程度较低的区域,在那里日耳曼语言取得了胜利,这种东西分治也是如今瑞士法语区和德语区的雏形。
  
  日耳曼人治下的瑞士地区先后产生了很多小的王国,这些王国相互征伐,最终于536年统一于法兰克王国,公元843年,根据瓜分查理大帝的法兰克王国的凡尔登条约,瑞士再度分裂,分属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
  
  1033年,分裂的瑞士再度归于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罗马教皇之间的权力斗争,德意志王权衰落,各地方诸侯势力上升,各路诸侯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建立了大批城市,在今天瑞士的区域,策林根家族推动建立了众多的城市,形成了瑞士特有的城镇自治体制。为日后瑞士邦联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瑞士联盟
  
  旧瑞士邦联为阿尔卑斯山中部的河谷社群的结盟,邦联用以维护共同贸易利益及确保重要山区贸易和平。乌里、施维茨及下瓦尔登于1291年签署的《永久同盟誓约》被认为是邦联建立的最初文件,然而,在其数十年前可能存在类似同盟。
  
  至1353年,最初的三森林州已与格拉鲁斯州、楚格州、卢塞恩、苏黎世及伯尔尼等州结盟,邦联扩张后,权力及财富皆有所增加,此后至15世纪末期才有新州加入联邦。邦联在森帕赫战役(BattleofSempach)及奈弗尔斯战役(BattleofNäfels)中对哈布斯堡作战胜利,至1460年已控制汝拉山脉至阿尔卑斯山间的大部分地区。而后于1470年代以瑞士佣兵协助打败勃艮第公国大胆的查理。瑞士于1499年在施瓦本战争战胜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后,各州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默许的自治权,神圣罗马帝国几乎被迫承认瑞士独立自主。
  
  瑞士邦联在战争中取得辉煌战果,因而其善战名声闻名于欧洲。邦联的领土扩张仅于马里尼亚诺战役遭受挫败,也终结了瑞士历史上的英勇时代,邦联自此放弃以武力扩张领土。茨温利在瑞士北部州成功进行宗教改革,但却引发各州间的宗教冲突,并于1529年及1531年爆发两次卡珀尔战争(WarsofKappel)。于1648年欧洲各国签定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瑞士为一独立国家并确认其为中立国。
  
  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由于经济困难、贵族垄断政权且滥用特权,而于1653年爆发农民起义。至18世纪,天主教及新教各州的冲突仍然存在,于1656年及1712年分别发生两次维尔梅根战役(BattlesofVillmergen),第一次天主教各州战胜,第二次则由新教各州战胜,伯尔尼及苏黎世两州的政治影响力则与其经济实力相符。
  
  宗教改革时期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在瑞士广泛兴起,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茨温利以苏黎世为中心,宣传宗教改革,在1523年在苏黎世确立了基督教新教的优势地位。之后加尔文在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由于宗教的分裂与经济利益的不同,不同州的态度也不同。
  
  1531年,在卡贝尔的宗教武力冲突中,茨温利战死。
  
  1532年,宗教改革扩散到瑞士全境,而后走出瑞士,传遍欧洲。
  
  拿破仑时期
  
  法国政府征服瑞士并起草统一的宪法,并将政府体制改为中央集权,原属瑞士邦联的米卢斯及瓦尔泰利纳则分别被划入法国及奇萨尔皮纳共和国。法国占领期间,瑞士改名为赫尔维蒂共和国,但此外来势力所建立的共和国与瑞士各州高度独立的传统相违背。在此期间,瑞士仅是法国的附庸国。法国军队镇压与当地人民反抗引发如下瓦尔登州的“恐怖日”暴动。
  
  在俄罗斯及奥地利对法国发动的战争中,瑞士人拒绝以赫尔维蒂共和国的名义为法国军队作战。赫尔维蒂共和国的新政府中主张国家中央集权的中央集权派及恢复旧邦联体制的联邦派也有所纷争,拿破仑于1803年招集双方在巴黎进行调解,各党派无异议通过《调停法案》(Actedemédiation),恢复各州自治及邦联体制。
  
  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瑞士重获独立,并确认为永久中立国。但瑞士军队直至1860年加埃塔包围战(SiegeofGaeta)后才终止协助外国政府作战。瓦莱州、纳沙泰尔州及日内瓦州先后于1815年加入联邦,瑞士的领土从1815年起即未再变更。
  
  联邦国家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对瑞士各州由寡头贵族所支配的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冲击,演变成激进与保守州的对立。瑞士于1839年爆发苏黎世保守派叛乱(Züriputsch),部分保守天主教州于1845年结盟为“分离同盟”,于1847年与联邦军爆发分离同盟战争(Sonderbundskrieg),战争持续不到1个月,死亡人数为104人,且大多是受到友军误伤。分离同盟战争与欧洲各国发生的动乱类似,但对瑞士社会及心理层面皆有重大影响。
  
  在1848年欧洲各地发生革命及骚动时,瑞士起草以联邦体制为架构的新宪法,该宪法大多参考美国宪法;新宪法赋予联邦政府较大权力,各州政府则保留处理地方事务的权限。激进自由州倾向以各州人口比例推派代表的单一议会,而传统保守州欲维持旧体制,经协商后,国会分为上议院即联邦院,由各州选出2名代表,半州则为1名;以及下议院即国民院,共200名代表,依各州人口数量比例选出代表:106。修改宪法须经全民公投复决。
  
  瑞士宪法得以公民投票为全部或部分修改,因此每次修改宪法不仅修改旧有宪法,亦得起草新宪法。由于人口增加及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的变革,反对势力以改革为诉求,进而于1874年实施新的联邦宪法,该次宪法修改引进联邦层次的任意性复决公投(Facultativereferendum),并确立联邦政府处理交通、国防、公共卫生及立法事项。1891年修宪后,公民得直接提出宪法修正案并通过。
  
  现代历史
  
  瑞士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皆未受战火波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革命者列宁于1914年至1917年间留居于瑞士。战争间发生格林-霍夫曼事件的政治丑闻也使瑞士的中立性受到质疑。瑞士在免除参与国际联盟军队的条件下,于1920年经公民投票后加入国际联盟,其总部设于日内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在1937年曾拟定详尽的圣诞树行动入侵瑞士,意大利亦参与此行动夺回提契诺。圣诞树行动将在德国全面击败同盟国后就执行,然而直到德国投降,瑞士并未遭受侵略。瑞士在战争期间以武力吓阻、对德国让步等策略延迟了德国的侵略,因而瑞士得以保持独立。亨利·吉桑(HenriGuisan)于战争期间发布总动员令,瑞士战略也由防御边界上固定地点以保护经济核心地带转为长期有组织的消耗战,并撤退至阿尔卑斯山区,依据坚固且存有物资的“内堡”(Reduit)防守,吉桑将军于1940年7月5日发表“国家堡垒”(RéduitPlan,SchweizerRéduit),表示“地形有高山作为屏障,提供抗敌无比的可能性”。瑞士也是同盟国及轴心国双方进行间谍行动及谈判重镇。
  
  同盟国及轴心国双方皆于战时封锁与瑞士间的贸易。受德国和意大利侵略的可能性及与其他国家贸易的影响,瑞士对德国的经济合作及贷款的还款期限也随之变动。瑞士经德国傀儡政权维希法国的重要铁路路线于1942年中断。在战争期间,瑞士收容超过30万名难民,总部设于日内瓦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于冲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严格的移民及难民收容政策,以及与德国间的财政关系,使瑞士当时的中立政策于20世纪晚期遭受质疑。
  
  瑞士空军均与同盟国及轴心国作战,于1940年5、6月间击落11架德国空军战机。超过100架盟军轰炸机及机组人员于战争期间受拘留。在1944至1945年间,盟军轰炸机曾误炸瑞士部分地区,包括沙夫豪森、巴塞尔及苏黎世。
  
  瑞士政府于战后曾提供援助(Schweizerspende)及马歇尔计划重建欧洲的资金,随着欧洲市场于战后复苏,瑞士企业亦从中获益。
  
  瑞士妇女自1959年起才拥有在州层级选举中投票的权利,而在联邦层级选举中投票的权利则是从1971年开始向妇女开放,内阿彭策尔州为妇女最晚获得选举权的州,自1990年妇女才有投票权。妇女在获得联邦层级选举权后,女性在政治上重要性也有所提升,第一位女性瑞士联邦委员会委员伊丽莎白·科普(ElisabethKopp)任职于于1984至1989年;露特·德莱富斯于1999年成为第一位女性联邦zhuxi。
  
  瑞士于1963年加入欧洲委员会。1979年汝拉州自伯尔尼州分出,成为新的一州。瑞士于1999年4月18日对联邦宪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一系列丑闻迫使瑞士银行业进行改革。1995年,瑞士的银行在犹太团体的压力下声明他们发现了存于1945年以前旧账户中数以百万元计的“沉睡的存款”(大部分属于纳粹大屠杀的受难者和幸存者)。由于被指坐拥如此财富而从未尝试寻找其主人,瑞士最大的两家银行在1998年同意向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家属支付12.5亿美元的补偿金。
  
  瑞士于2002年经全民公决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瑞士乃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创始国,但并非欧洲经济区的成员国。瑞士于1992年5月提出加入欧洲联盟的提案,但于同年12月加入欧洲经济区的提案由瑞士公民公投否决后无进一步行动。瑞士同时是第一个以全民公决决定是否加入欧洲经济区的国家;而后瑞士又对欧盟相关议题进行了数次全民公决,但由于意见不一,加入欧盟的提案冻结。现时实行了部分欧盟的标准,例如瑞士加入了《申根协定》。该协议允许申根区国家和瑞士之间各国人口可自由互相进出。
  
  2015年10月28日,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瑞士是位于欧洲中南部的多山内陆国。东界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南邻意大利,西接法国,北连德国。其领土东起东经10°29′26″格劳宾登州的沙瓦拉茨峰,西至东经5°57′24″的日内瓦的尚希镇,最南端位于北纬45°49′8″,靠近提契诺州的基亚索,最北面在北纬47°48′35″,系沙夫豪森州的巴尔根。南北长220.1公里,东西长348.4公里。面积4128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4.2%。
  
  地形地貌
  
  瑞士全国地形高峻,全境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占总面积的60%)、西北部的汝拉山脉(占10%)、中部高原(占30%)三个自然地形区。平均海拔约1350米,最高点是接近意大利的杜富尔峰(Dufourspitze,海拔4634米),最低点是位于提契诺州的马祖尔湖(LAKEMAGGIOLE,海拔-193米)。
  
  气候
  
  瑞士地处北温带,地域虽小,但各地气候差异很大。阿尔卑斯山由东向西伸展,形成了瑞士气候的分界线。
  
  瑞士夏季不热,冬天很冷。但是地理位置与多变的地形又造成当地气候的多样性。阿尔卑斯山区南部属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冬季温暖湿润。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自西向东,由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冬寒夏热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局部高海拔地区属于高原山地气候。
  
  瑞士全国年平均气温为8.6℃。中部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0℃左右,山区以外的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山区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递减,海拔2500米的森蒂斯7月平均气温仅有5℃。但在山谷地带冬季易形成逆温现象。方位对局部地区的气温也起一定作用,朝南的山坡比谷地和朝北的山坡温度要高。
  
  瑞士每年的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3/4地区平均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降水也深受地形的影响,高山峻岭处降水量远远超过中部高原一些地区及河谷地带。
  
  水文
  
  欧洲三个主要的河流:莱茵河、罗纳河(法国主要河流)和因河(多瑙河的支流)均发源于瑞士。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瑞士的矿产资源匮乏,仅有少量盐矿、煤矿、铁矿和锰矿。生产生活所需能源、工业原料主要依赖进口。
  
  水资源
  
  瑞士的河湖面积达1726平方公里,占瑞士全国面积的4.2%。水力资源丰富,利用率达95%。 瑞士的淡水资源站欧洲总量的6%。
  
  森林资源
  
  瑞士的森林总面积达127.16万公顷,覆盖率为全国面积的32.4%。
  
  行政区划:
  
  区划
  
  瑞士的行政区划分为三级,即联邦、州、市镇。
  
  全国由26个州组成(其中6个州为半州):苏黎世、伯尔尼、卢塞恩、乌里、施维茨、上瓦尔登(半州)、下瓦尔登(半州)、格拉鲁斯、楚格、弗里堡、索罗图恩、巴塞尔城(半州)、巴塞尔乡(半州)、沙夫豪森、外阿彭策尔(半州)、内阿彭策尔(半州)、圣加仑、格劳宾登、阿尔高、图尔高、提契诺、沃州、瓦莱、纽沙泰尔、日内瓦、汝拉。
  
  首都
  
  伯尔尼是瑞士的首都、行政中心,也是一个文化和旅游城市。市区人口14.39万(2022年9月) ,瑞士联邦政府、议会及瑞士国家银行、各国大使馆及一些国际机构均聚集于此。伯尔尼市拥有欧洲最大的具有中世纪特色的购物区,老城作为欧洲保存最为完好的中世纪古城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伯尔尼城始建于12世纪,至18世纪建成现在规模,伯尔尼老城原来一些木质结构的建筑被中世纪的多次大火烧毁,后来重建时改为石头结构,现仍保持完好。碎石铺成的马车道,街道两旁是彼此相连的漫长拱廓,红瓦白墙相映生辉的古老房屋,各有典故的街心喷泉彩柱,16世纪的钟塔及始建于1421年的晚期哥特式大教堂,使伯尔尼显得古色古香,保留着中世纪时的风貌。
  
  主要城市
  
  苏黎世是瑞士第一大城市,瑞士的经济之都,工商业、科学和文化中心,由于这里集中了全球120多家银行的总部,其中半数以上是外国银行,故其又被誉为“欧洲亿万富翁都市”。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银行、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以及许多欧洲私人银行的总部均设于苏黎世。瑞士银行业高效严格的保密能力,使得苏黎世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离岸银行业务中心,金融方面的帐户流转约占据整个苏黎世市四分之一的经济活动。瑞士证券交易所的总部即设于苏黎世,苏黎世证券交易所交易额在西欧交易所中首屈一指。苏黎世也是世界最大的黄金交易市场之一,是西欧重要的金融中心。苏黎世是瑞士重要的交通枢纽,苏黎世国际机场是瑞士最大的国际机场,欧洲最主要的的航空枢纽之一。苏黎世火车总站是瑞士最大的火车站。苏黎世还是瑞士文化、教育和科研中心之一,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苏黎世大学是享誉全球的高等学府。
  
  日内瓦为瑞士第二大城市,世界钟表之都,也是重要的世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是世界最重要的国际合作中心之一。日内瓦市有39个国际组织总部,每年超过4700位guojiayuanshou和政府首脑、部长和其他高级官员前往参加会议,日内瓦每年举行3400多场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18.2万名代表与会。此外,近750个非政府组织设立在日内瓦。日内瓦尤以国际组织所在地和国际会议城市著称于世,与纽约、维也纳并称为联合国城。日内瓦的国际机构大致分三类:第一,联合国机构,如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第二,政府间机构,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等;第三,非政府组织,如国际奥委会、各国议会联盟、保卫儿童国际联合会、国际红十字会等。著名的万国宫原是国联的所在地,而今是联合国驻欧洲总部,已成为重要的多边外交活动中心之一,有关国际裁军、贸易、劳工、卫生、气象、电讯、人权等涉及世界和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许多重大国际会议都在这里举行。近130个国家在此设有常驻联合国和其它国际组织代表。中国于1954年设立驻日内瓦总领馆,1972年改为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处和其它国际组织代表团。
  
  巴塞尔是瑞士化工医药工业的中心,尤其以全球知名药业公司诺华和霍夫曼·罗氏集团为首的瑞士最大药品公司总部都设在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重建发展银行的总部设在巴塞尔。著名的世界钟表珠宝展览会和国际医药展览会每年都在巴塞尔举行。
  
  洛桑是瑞士第五大城市,沃州的首府。瑞士西部仅次于日内瓦的经济政治中心,瑞士法语区的文化中心。洛桑因是国际奥委会总部及奥林匹克博物馆的所在地而被称为“奥林匹克之都”,瑞士联邦法院、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洛桑大学、联邦理工学院、世界酒店培训中心等各类文理学院、组织机构、艺术院校均坐落于此。
  
  卢塞恩是瑞士最大的夏季避暑胜地之一,是瑞士中部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卢塞恩市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是旅游业和各种服务行业,如运输、医疗和企业咨询等。卢塞恩也是一个博物馆城。
  
  国家象征:
  
  国名
  
  施维茨
  
  阿勒曼尼语中施维茨及周边领地总称“Schwiizer”。该地区为建立旧瑞士邦联最初的老三州之一。瑞士人自1499年的斯瓦比亚战争后以Schwyzer称呼自己,也常与“邦联”(Eidgenossen)一词搭配使用。
  
  Schwyz一词被证实最早于972年出现,来自古高地德语的Suittes,其意思可能与suedan(燃烧)有关,指森林地区烧除树林,清出建筑的空地。Schwyz延伸到指称整个施维茨州,自1499年的斯瓦比亚战争后逐渐称整个邦联。德语中瑞士的国家名称为“Schweiz”,同音借用自施维茨(Schwyz)。在瑞士德语中,两词皆可拼写为Schwiiz。为区别两词,国名瑞士为阴性名词,且领有阴性定冠词(主格和宾格为dieSchweiz、diSchwiiz,与格和属格为derSchweiz、deSchwiiz),而州名施维茨则为中性名词,且不领冠词(四格均为Schwyz、Schwiiz)。法语国名“Suisse”、意大利语国名“Svizzera”、罗曼什语国名“Svizra”皆源自于Schwyz。其他诸如英语的“Switzer(-land)”等也源自Schwyz。
  
  赫尔维蒂
  
  拿破仑时期以赫尔维蒂为共和国的名称。1848年成为联邦体制国家后,以新拉丁语的“ConfederatioHelvetica”(赫尔维蒂邦联)作为正式国名全称。“ConfederatioHelvetica”于1879年在硬币上出现,1902年落成的联邦宫也能够见到,瑞士公章自1948年起刻有该词。Helvetica源自在罗马帝国建立以前以居住于瑞士高原的赫尔维蒂人[注10](Helvetii)。赫尔维蒂(英语:Helvetii)最初出现于约翰·卡斯帕·魏森巴赫(德语:JohannCasparWeissenbach)1672年的剧作中,成为瑞士邦联的国家化身。
  
  中文译名
  
  在1849年出版的《瀛寰志略》里,作者使用了“瑞士”一名来称呼该国;书中亦收录“瑞子”(德语:Schweiz)、“束色楞”或“绥沙兰”(英语:Switzerland)、“苏亦萨”(法语:Suisse)以及“黑尔威西亚”(拉丁语:Helvetia)等等与粤语或闽南语发音相近的其它音译译名。
  
  国旗
  
  瑞士国旗呈正方形。旗底为红色,正中一个白色十字。瑞士国旗图案的来历众说纷纭,其中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有四种。至1848年,瑞士制定了新联邦宪法,正式规定红底白十字旗为瑞士联邦国旗。白色象征和平、公正和光明,红色象征着奋斗和爱国热情;国旗的整组图案象征国家的统一。这面国旗在1889年曾作过修改,把原来的红底白十字横长方形改为正方形,象征国家在外交上采取的公正和中立的政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