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5集 (第1/2页)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本-古里安接受该方案,但阿拉伯国家联盟认为联合国无权干涉当地事务不予承认,坚持不让以色列复国,作为占领和托管方的英国对决议表决弃权。于是阿盟国家对以色列展开为期三天的军事行动,紧接着犹太人组织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已经被承认为联合国的成员国;与之相反以色列并未承认及遵循联合国181决议划定的领土与国界。
在以色列复国的隔天,英国宣布结束托管,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对以色列“驱逐”(阿拉伯不承认以色列国,因此名为宣战,但实际是没有这样的正式宣言),几天内集结军队开始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进攻。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面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在缺乏外国正式军援的情况下,犹太人民兵部队阻挡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组织部队也阻止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从6月11日开始,联合国宣布一个月的停火令即“28日停火”,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秘密备战,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7月9日,经过充分准备的以色列军队向阿拉伯军队发动攻击,这次进攻名为“十天进攻”,取得胜利。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Line)。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侵占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东耶路撒冷、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利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大量的阿拉伯人在该次的冲突中被迫逃离,以色列在独立战争取胜后,并不许这些巴勒斯坦难民重返家园,但承认留守的阿拉伯人拥有以色列国籍。阿拉伯人将此次流亡称为“النكبة(大灾难)”,估计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后来称为巴勒斯坦难民,联合国估计有711000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随着1948年的战争,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迁入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难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两倍。在接下来几年里将近850000名瑟法底犹太人移民,其中约有600000人迁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则移民至欧洲和美国。
第二次中东战争
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在1954年至1955年间,担任以色列总理的摩西·夏里特为报复埃及对以色列封闭亚喀巴湾,阻止以色列船只使用苏伊士运河,试图轰炸埃及未遂而爆发丑闻,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又引发英国和法国对此相当不满。以色列“在遭到一连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队的袭击后”,秘密地与英法两国结盟,对埃及宣战。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作为三国盟友的美国也不满这次秘密行动,他们将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英法以三个国家遭到联合国的谴责,以色列被迫从西奈半岛撤军。1955年,大卫·本-古理安再次成为以色列总理,直到1963年才辞职。在古理安辞职后,列维·艾希科尔继任总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