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朱祁镇出征 (第1/2页)
“我的大孙子怎么才活这个岁数,他也没勤政啊?”
朱棣再次站起身来,毕竟自己儿子高炽是因为身体肥胖导致的不健康英年早逝可以理解。
可是大孙子朱瞻基自幼练武,又能上马杀敌,身体指定健康啊。
再加上对于政务并没有那么的勤政,搞出许多爱好来,一瞧就不像是累死的。
如何就早逝了?
一个皇帝幼年继位,是很容易出现很多乱子的。
“哎,话不能这么说。”王布犁反驳道:
“方才你只瞧见了他在那里斗蛐蛐,可是也上马打仗以及处理朝政没歇着啊。
没瞧见处理朝政的时候顺便还给朝鲜回复书信,说他们进贡的女子多是大饼脸他不喜欢,希望下一次再进贡换一批选美的朝鲜官员。”
朱棣撇撇嘴,没回复王布犁。
高丽变朝鲜这件事从他在位的时候就有了,那就只能说明是在洪武年间发生的政变。
不过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总归是藩属国,用不着太上心。
朱棣倒是听出来王布犁话里的揶揄,叹了口气:
“我也觉得咱这大孙子在处理政务上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为何会如此短命,难不成他也没有练习什么养生之法吗?”
“养生之法还是辅助作用,最主要的还得是规律的作息。”王布犁摇摇头:
“当皇帝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怎么可能同寻常人一样,就算是当个昏君,沉迷酒色也很快就会掏空身体的。”
朱棣一下子就闭嘴了,他有点理解了自己的嫡长子朱高炽为什么会早逝了。
除了肥胖原因之外,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因为处理朝政被掏空了心血和精神,稍微有点小病就容易搞出王布犁所言的那种并发症。
如此复杂的病症之下,纵然是神医出手都不一定能行。
更何况大明哪有如此多的神医存在啊?
朱棣知道老五一直与王布犁他爹在钻研医术,但是也并没有太大的进展。
主要是他曾听老五说,有的动刀子需要解剖人的尸体,所以请他这个四哥同蒙古人打仗的时候,送来几個俘虏供他们研究。
朱棣虽然记在心中,但始终还没有付出行动。
倒不是觉得这种事骇人听闻,只是一直没有机会。
在朱棣看来,本来那些蒙古人都是当时就该死的,现在为了自己的亲弟弟研究医术而死,是便宜他们了。
现在朱棣瞧着自己的儿孙皆是因为疾病而英年早逝,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要老五的医学有所进步,到时候还要把南京的郎中医院开到北平来。
尤其是北地苦寒,在这里待的时间久了,容易落下疾病。
王布犁觉得大明许多人得了个感冒就能死人实数正常。
皇帝就算吃得好穿的好,可他不一定睡的好,些许小病要了命,简直是太正常了。
朱棣一时间有些接受不了眼前这种情况,他通过了解发现朱瞻基是真的极为像自己。
无论是从对战事的观点,还是治军的思想,不亏是自幼跟随在自己身边的。
朱元璋早就知道这么一个结果了,所以表现的并没有太意外。
他知道幼帝继位会产生许多祸端,这个叫王振的宦官便是在此番当中崛起。
除了贪财收受贿赂打压其余臣子之外,胡乱指挥军事,公然违背他这个太祖皇帝制定下的政策外,大抵是没有再瞧见其余恶症的。
朱元璋瞥了王布犁一眼,瞧他那么轻松的坐在那里,倒是也不着急。
“布犁,你当时所想的郎中医院是否也是奔着这个方面想的?”
王布犁摇摇头:“如今的医学还是不够发达,我认为许多病都是无法治愈的。”
“即使咱差人花许多钱财,让那些医院的郎中去研究,也不行吗?”
瞧着朱元璋凝重的眼神,王布犁肯定的道:
“天子支持的话,医学是能进步的,但想要治疗天下所有病症,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事。”
“就算是在仙境当中也不行吗?”
“仙人也会死。”王布犁重新靠在椅子上:“更何况我们这些凡人呢?”
朱元璋沉默了一会,便开口道:
“咱是看过朱祁镇一点事情的,表现的中规中矩,可是自幼长于妇人之手,亲近宦官,难免年轻时会做些糊涂事。”
朱棣听着朱元璋在给他做心理疏导,主要是没有从孙子早逝那里缓过神来。
一旁的徐氏也轻轻拽了下他的衣袖,示意他冷静下来。
子嗣的命数无法改变,可是幼帝上位对于一个王朝也是极大的考验。
其中出现些许挫折是难免的。
朱祁镇继承皇位之后,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主要是有内阁一样的三杨以及太皇太后摄政,如此配合的处理朝政。
而宦官王振获取权力,还是制约他的太皇太后死去,再加上三杨也死的死,老的老,完全控不住场了。
后续接替三杨的人尽管经过了严选,可他们都不能对付这名不久将成为一个有力的独裁者的司礼太监操纵权力的巧妙的手段。
论政斗,这帮文臣的继承人们还是稍显稚嫩。
其中主要是有朱祁镇的缘由在。
经过了一段时期,王振显然开始发展了某种妄自尊大(在当时的情况下是难以避免的)。
他自认为是周公第二,独断地决定国家的重大问题,压制批判,甚至滥杀他的对手。
如同明代宫廷政治中经常发生的情况那样,一名突然发迹的宦官迟早会把皇帝的权力当作自己的权力来利用。
即使在他完全依附于皇帝的意志和喜怒时也是如此。
王振就是这类人的第一个例子:他甚至威胁恫吓最高级的官员,把妨碍他的人投入监狱,有时还把他们处死。
天子本人、他的宦官助手和“内阁”顾问们以及锦衣卫三者的联盟,在明代即将成为一种典型的权力结合,而它在这时开始形成了。
朱棣看到这里,其实是有些恼火的。
毕竟三家相互制衡的,尤其是宦官也是来监视锦衣卫免得他们勾结朝臣。
未曾想宦官势力借着皇权,把这三股势力全都捏合在一起,他当皇帝了!
“如此一来,天下岂不是只知道王振,而不知道皇帝?”
朱棣重重的放下那个被王布犁成为冰阔落的饮品。
“真是没见识。”
朱元璋早就听闻过立皇帝的名头了,可是比王振还厉害。
现在王振还是搂着点,并没有前朝例子可以给他参考。
所以朱元璋觉得王振他在乱政,还能乱到哪里去?
“老四。”朱元璋瞥了他好大儿一眼:“别以为这是你的好大孙开的头,其实是你小子开头的。”
“啊?”
朱棣一脸的不敢相信,这屎盆子如何能落在自己的头上。
“你在同允蚊争夺政权的斗争中,得力于他在南宫宦官所提供的军事情报,于是你对宦官“多所委任”,以致“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可任用宦官掌领。”
朱棣着实是没想到他爹比自己知道有关靖难这事还清楚。
看样子父皇可是对靖难前前后后都研究了许多,并且记在心中。
若是到时候父皇依旧没有改变想法,把这些事通通告诉朱允炆,这可如何是好?
不对。
那大哥是不是也知道了这件事?
朱棣脸上有些恍惚。
“待到朱瞻基时,其叔朱高煦企图夺取帝位,他唯恐朝臣私通朱高煦,便依靠宦官作耳目,于是宦官更受重视。
不仅如此朱瞻基还诏令于宫内设立“内书堂”,专门教授年幼的宦官读书,并形成“定制”。
之后,宦官逐渐干预政事。到了正统年间,宦官王振干政,对于大明才造成极大的影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