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八章 顺国的出路 (第2/2页)
“第二轮也有三场战争,分别是迫使葡萄牙屈服,夺取西班牙的殖民地,插手欧洲大陆战争。
“两轮战争之中,每一场单独战争持续的时间都不长,第一轮的三场战争都只打了一年。
“但是在开始战争之前,他们的准备周期其实很长,他们要更新他们的武器装备。
“基于此前的经验,臣觉得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明国朝廷和军队休整准备完成后,肯定会开始新一轮的战争。
“目标也许是奥斯曼,也许是俄国,又或者是我们大顺……”
李策凌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的明显,但是渥巴锡似乎却故意没有完全回应李策凌的意图。
李策凌表情没有什么变化,顺着渥巴锡的话直接挑明了目的:
“那如果大明接下来以大顺为目标,我们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准备防范呢?”
渥巴锡稍微迟疑了几秒钟:
“按照臣的了解,明国皇帝虽然好大喜功,但是却又非常的谨慎,非常的惧怕伤亡。
“为此他不但下大力气革新武器,还孜孜不倦的招募仆从军。
“在战争开始之后,他又追求速战速决。
“不愿意主动进攻法国,不愿意跟拿破仑打全面战争,而是用谈判和招募藩国结束了战争。
“基于这种分析,臣认为我们只让明国皇帝感到棘手,没有办法用较低的伤亡和消耗打败我们,那他们就可能会放弃战争。
“参考大明的经验,组织军屯卫所,组织大规模的民兵,发动所有分了土地的平民参战。
“只要能让明国主力军疲于应付,我们就能有机会成功了。”
渥巴锡说的似乎很有道理,但李策凌听完就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按照欧洲的情报,拿破仑做了跟我们类似的事情,将征服的大部分土地分给了当地农民。
“但明国军队抵达的时候,得到土地的农民却并没有抵抗。
“明国宣布保护他们已经分到的土地,还把拿破仑分给法国军官的土地也拿出来,继续分给当地的所有平民。
“结果德意志地区的平民迅速倒戈,成了现有的大明体系的一部分。
“我们能够发动这些平民,跟随我们一起对抗印度本地的贵族,就是因为我们给他们分了土地。
“印度本地的邦国贵族不可能放弃土地。
“但是明国不在乎这里的土地,可以和我们做一样的事情。
“无论是我们统治他们,还是明国直接统治他们,他们得到的利益不会变少。
“如果大明军队打败我们的军队,将我们的军官贵族的土地也分给平民,平民就能从大明得到更多土地。
“这种情况下,那些平民为什么还要为我们而战?”
渥巴锡张了张嘴,心中有一个想法想要说,但是靠在自己的身份,最终忍住了这个冲动:
“这……臣就不知道应该如何了,请陛下恕臣愚钝。”
李策凌也没有追问,而是看向现场的其他人:
“诸位可有解法?”
几个大臣嘀咕了一会儿,一个四十多岁的汉族军官站起来说:
“陛下,分田改革能发挥力量,但却无法抵挡支持相同制度的更强大的敌人,那我们是否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就和明国一样给功臣封藩建国,让他们在各地直接抵抗明国的军队。”
李策凌还没有表态,旁边的另一个大臣就开口了:
“藩国一样会倒戈,他们可以直接成为明国的藩镇,为什么还要当我们大顺的藩镇?”
李策凌听得忍不住直皱眉,好不容易完成对地方的掌控,现在却要再放出去,可能真的太难收了。
幸好这种思路也没有什么用处: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这时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官员开口:
“老臣以为,可以兼而有之……
“继续保持当前的土地改革方案,同时将作为明朝藩国的身份由虚落实。
“让咱们真正成为明国的藩属国……”
李策凌听到后面就更加忍不住皱眉了:
“你的意思是要不战而降吗?”
老官员马上解释:
“这不是投降,这只是执行太祖皇帝的承诺,我们在一百多年前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了明国的册封了。
“现在姿势将这份要求正常执行,将我们与大明的关系变成正常的……”
李策凌打断了老官员的继续解释:
“先不讨论这个问题的细节了,先讨论正题要怎么解决。
“你们难道认为,明朝会什么要求都不管,单纯的允许我们现在整体成为藩国吗?
“如果他们要将我们拆分开来,变成几个省的呢?
“就算是我们现在开始将藩国落实,那大明就一定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吗?
“会不会找个理由来‘平叛’?”
几个臣子都是沉默不语,因为李策凌说的都是现实。
实际上的藩国,那可是实际上的臣子,不再是独立的君主,无法再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
关键是以往顺国实际上搞过区别对待,留下了大量内帝外王的证据。
大明对顺国不爽,随时可以拿这些证据说事。
现场沉默了许久,没有人能解决这样的麻烦,现在的局势太过恶劣了。
这时候渥巴锡再次开口了:
“陛下,是否需要臣跑一趟俄国,跟俄国的君主联络一下,邀请他们合作对抗明国。
“面对明国这个恐怖的敌人,我们与俄国以往的矛盾其实都不足为虑了,我们实际上变成了唇齿相依的盟友。
“明国如果灭掉了大顺,那俄国就是下一个目标,反之也是一样。
“甚至我们应该调停俄国与奥斯曼的关系,建立一个大顺、俄国、奥斯曼三国的同盟,针对明国的互助同盟。”
渥巴锡一家曾经同时混迹于俄国王宫和奥斯曼宫廷之中,在两边都有一些熟人,也确实适合做调停人。
李策凌觉得渥巴锡的方案没问题,但采用这个方案就意味着要继续抵抗,不考虑与明国合作了。
李策凌思量许久,最终还是不敢轻易决定,只能尝试两边混:
“你单独去一趟,不要以朝廷的名义大张旗鼓的去,你就以拜访旧友的名义去,探探俄国的口风。
“另外鸿胪寺派人,去拜访大明的鸿胪寺人员,探探大明对我们的态度和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