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三章 被害妄想症 (第1/2页)
大明的翰林院位于东长安街南侧的青龙街上,与宗人府、吏部门对门。这么好的位置,不是因为它有多重要,而是朱老板为了方便让翰林们给自己念书,所以才把他们的衙门设置的离宫门近一些,仅此而已。
事实上,洪武年间的翰林院,远没有后世那么显赫。因为朱老板把有学问的人,和能干事的人分的很清楚。在经过最初的迷信阶段后,他发现学问好的人往往只是擅长读书,并不代表同样擅长别的事。而且很多书呆子读书读坏了脑袋,只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因此他很快就不再迷信那些所谓大儒,只把他们当做给自己讲书的人肉喇叭,帮圣旨润色的工具人而已。所以翰林出身的官员并不会得到特殊优待,反而会被朱老板视为书呆子,不愿意让他们担当重任。
但翰林们显然不这么想,他们根深蒂固的认为,万事万物之理尽在圣贤书中,自己熟读四书五经,深谙圣人之道,就是最优秀的栋梁之材。朱老板不重用他们,只能说明他是个有眼无珠的大老粗,而不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所以翰林院自来就盛产跟朱老板对着干的‘直臣’,仅次于专门喷人的都察院。
在宋濂、戴良等一帮儒教大佬被朱老板冠以胡党之名做掉之后,他们更是主动承担起了领袖士林的责任,成了文官集团新的主心骨。
此时,翰林学士刘三吾,侍读学士董伦,以及文华殿大学士张溥,文渊阁大学士朱善,这四位翰林院的首脑,正在刘三吾的值房中商量着什么。
门外,还有刘三吾的家人望风,显然事情机密。不可为外人所知。
他们讨论的正是即将到来的礼部会试。
当时朱老板提出各退一步,由楚王出题,文官录取,他们虽然表面上勉强答应,但是背地里已经在弹冠相庆了。
因为文官们负责录取的话,就可以把老六科举改革中,极重要的分科取士废掉了。什么狗屁科学、户学、工学进士,只要不考经学的,统统别想被录取!
“考官的名单已经出来了?”翰林学士刘三吾问道。他年逾花甲,但须发乌黑,双目有神,声音中气十足,一看就是精力过人之辈。
“赵部堂已经报上去了,虽然皇上还没来得及看,但估计最后也就是这些人了。”文华殿大学士张溥便答道。
文渊阁大学士朱善也微微点头,表示是这么回事。然后两人凭着记忆将名单透露给刘三吾。
五年前朱老板废宰相撤中书后,终于享受到了大权独揽的快乐,但工作量也陡然激增……当然累的主要是太子,朱标这些年实际上干的就是宰相和中书省的活。
这一年年的熬下来,眼看着的疲惫不堪,朱老板心疼儿子,一直在寻求创建一种新的辅政体制。在四辅官制度尝试失败后,朱元璋又在洪武十五年仿宋制设立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翰林院官,其主要任务为侍于皇帝左右,以备顾问。
虽然这时殿阁大学士的地位与作用尚不及翰林院学士,还要受后者管理,但毕竟常伴君上,消息要远比后者灵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