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 论袁 (第2/2页)
“老朽现在怀疑袁绍此番派兵去弘农郡,就是为了故意截杀弘农王,然后借此事来打击我朝廷的士气。”
刘俭听到这儿,点了点头,说道:“文和此言有理,既如此,那我就更不能让袁绍得逞了。”
“大公报那面,当迅速的公布袁绍此番皆持弘农王的恶事,另外还要你校事府在各地传播此事,朝廷方面也将出诏书讨伐袁绍!”
“总之,这一次朝廷要发动所有的舆论攻势,向天下人公布袁绍的罪行。”
贾诩道:“丞相,依照老夫看来,袁绍现在应该也是个丞相一般的想法。”
刘俭听到这,哈哈大笑,说道:“我岂能不知袁本初的想法,他不过也是想借用舆论攻势,将弘农王的死栽到我的头上,刘某岂能让他如愿?”
“往昔之日,天下舆论渠道皆掌握在阀阅手中,但是如今经过我十多年的布局,这天下的舆论之道到底在谁的手里?尚还不知。”
“我要让袁绍借着这件事知道,天下的舆论,大势早就不在他们的手中了。”
“从今往后,大汉朝的舆论喉舌,只在朝廷手中!”
……
……
果然,南北两方各地的战场尚未分出胜负,针对弘农王之死,他们又展开了一场舆论大战。
这场大战,双方都使出了无穷的招数彼此斗法,弘农王到底是死在谁的手里并不重要,他们两方的人也不想知道真相,真相对于他们而言没有意义。
他们现在所主要做的事就是利用手中的各种渠道,将弘农王之死栽到对方的头上。
袁绍所使用的还是传统的阀阅模式,以各大家族的宣传渠道为主要的力量,向着民间渗透刘俭的恶性,说他在弘农之战中,派人暗中将弘农王暗杀了,了却自己的心腹大患,其罔顾先帝的托孤之重,杀害先帝的子嗣,简直罪大恶极。
特别是何氏的很多旧故家族之人目前还居住在南阳,这些人在袁绍的统治之下,也被袁绍搬了出来,配合袁绍来污蔑朝廷,污蔑刘俭。
袁绍本以为他的宣传力度以及污蔑方式应该是非常有效的,毕竟天下阀阅这么多年来,想要用这样的手段毁掉一个人,实在是再简单不过!
就算这个人位高权重,在这种强大的舆论攻势下,一般也没有反抗之力。
袁绍甚至已经开始幻想刘俭在朝堂之中暴跳如雷,勃然大怒,无可奈何的样子了。
但是很可惜,现实当中刘俭并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不但不会出现焦虑、暴躁等问题,而且刘俭的出手相比袁绍更加的犀利。
刘俭先是以朝廷的旨意,以天子的旨意,直接斥责了袁绍的恶行,并向天下各郡各县发布诏书副本,言明此番袁绍率兵进入弘农,劫持弘农王并将其杀害,乃是为了报私仇,报复朝廷,打击朝廷,其罪当诛三族。
此后,在大汉朝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大公报开始在各地发布信息!
这些年来,大公报的影响力已经属于大汉第一,他定时的更新天下大事,并以极其精准的言论将天下和筛选过的政策局势分析给底层的百姓。
在大公报面世之前,很多底层的乡间百姓对于天下以朝廷政事并不了解,但是大公报每一期都将朝廷的政策以及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向百姓进行普及,使得百姓们能够及时明白有利于自身的朝廷政策而不受到豪强欺骗,因此大公报在百姓心中的分量极高。
大公报既然已经阐述了袁绍的罪行,那在百姓心中这自然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毫无疑问,大公报已经成为了百姓心中的权威,任其他的小道消息和是阀阅诸家所散布的消息,根本就不能动摇其在其百姓们心中的分量。
随后就是各地的已经成立的大学,以及其他的各种官学私学。
这些年来,刘俭在各地成立州立大学,同时自己还任了首都大学的校长,可以说汉室对于各地的学宫掌控力空前。
再加上科举制度断绝了世家门阀举荐学子的能力,这是得各地学府的学子在一定程度来讲都已经成为了帝国门生。
帝国门生这个概念也是刘俭这些年一边办学,一边在各个学校以及士子当中普及渗透的新概念。
没有什么比当天子门生更为荣耀的事了!
学生们不会再因为被原先的地方家族举荐而入仕,而是真真正正的通过了科举制度成为官员,成为汉室刘氏的门生学子。
而且所有的各地州立大学都与朝廷方面有联动。
朝廷方面一有什么消息,立刻把消息下放到各个大学之中,让士子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朝廷的消息,并站在朝廷的立场来宣传这件事。
天下学子们站在朝廷的立场来宣传这件事,那么这件事的舆论风向向就几乎有了一个定论。
现在的学子不再需要地方家族的举荐,也不需要地方大佬的支持才能有仕途,而科举制度也使他们明白了朝廷对于他们仕途的重要性。
而且各地大学之中,豪强和寒门士子的比重越来越多。
所以现在的士子和当初不一样了,他们的言论方向都变了,他们开始清一色的支持朝廷,很多人张嘴闭嘴都是朝廷的有利政策,现在的士子们明白,只有这样做,他们的前途或许才会更加的光明。
而负责管理文化署的左伯,也在刘俭的授意下,开始刊印一本书册,并大量印刷,广布于天下之间。
《论袁》
这本书的内容,绝不可能是近期准备好的。
因为这本书中的内容十分考究。
从汝南袁氏的先祖袁安开始,详叙述汝南袁氏这数代人在大汉朝所作所为之事。
书的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中肯的。
书并没有从完全的侧面来抹黑袁氏,包括承认袁家人的功绩,袁氏数代子孙在朝堂中为大汉朝所做的功业,都有着详细的记录。
当然还有他们所做事情的黑暗面,这书中也大概有了一个阐述。
所以说,这本书的内容还是非常客观的。
但是如此客观的一本家族攥记,在这个时候大批量的发行于大汉朝,这当中的内容就令人寻味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