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 君臣相得 (二合一) (第1/2页)
“臣沉忆辰,拜见陛下。”
踏入乾清宫内,沉忆辰首先向明良帝朱见清行礼,只不过在他刚有动作的时候,皇帝那稚嫩的童声就传了过来:“先生不用多礼。”
“谢陛下。”
没有丝毫的推辞犹豫,沉忆辰立马就应承了下来,站直了腰身把目光望向皇帝。
说实话,沉忆辰对于明朝这种跪拜陋习可谓是深恶痛绝,但奈何人在屋檐下,很多时候不得不低头。
不过如今时过境迁,沉忆辰不仅可以做到让下官免礼,还能在面对帝王的时候,不用强忍不爽行跪拜礼。除了这层师者的身份外,更多还是权势的变迁。
当你踏上权势巅峰掌控朝野,哪怕皇权都得避让三分!
沉忆辰对视了皇帝一眼,便很快移开目光,意味深长的看向了一旁的曹吉祥。
两个人早在短短一两月前还是盟友,并且合力扳倒了忠国公石亨这个劲敌。只是在石亨认罪伏法的那一刻起,沉忆辰跟曹吉祥内心里面都很清楚,未来都将成为彼此的死敌。
道不同不相为谋,就看多久会撕破脸皮了。
“先生你找朕有什么事吗?”
明良帝哪怕相对于同龄人要早熟一些,但毕竟年龄摆在这里,不可能有成年帝王的那种城府,当即就好奇问了沉忆辰的来意。
“说来惭愧,臣忙于政务在师者身份上有些失职了,今日过来想要与陛下探讨学业。”
听到沉忆辰准备履行老师的职责,明良帝的欣喜情绪立马就低落了下去,小孩子玩心大对于读书识字这方面,总是比较抗拒的,他担心沉忆辰会严厉教学。
“曹伴伴正在跟朕诉说着前朝故事,说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不知先生想要教导朕些什么?”
喔,曹吉祥在论史?
听到朱见清这句话,沉忆辰来了些兴趣,反问道:“不知陛下从内相那里听到了哪个前朝故事?”
“东汉时期上官桀与霍光争权夺势的故事。”
权臣的故事?
沉忆辰瞬间就明白了曹吉祥挑这段历史讲的用意,果然对方不满足于吃掉石亨的势力地盘,这么快就把矛头对准了自己。
只见这时候沉忆辰再次把目光望向了一旁的曹吉祥,脸上流露出一抹玩味笑容道:“既然内相已经说到了以史为镜,那本阁部也来说一个前朝故事,不知陛下认为如何?”
听到沉忆辰是打算说故事,而不是为了教书识字,明良帝朱见清赶紧点头应道:“好呀,先生准备说什么?”
“大唐时期权阉仇士良的故事。”
沉忆辰这句话一出,曹吉祥脸色瞬间铁青,原因就是相比较唐朝的权宦,明朝这些宦官专权都只能算是个弟弟,本质上没脱离依附皇权。
唐朝的权阉仇士良,做到了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观军容使、兼统左右三军、封楚国公等等头衔。更为惊人的是,他当权期间挟持皇帝,废立太子,杀二王、一妃、四宰相,猖狂专横到无法无天的地步。
曹吉祥既然已经吹响了“进攻”的号角,沉忆辰自然不会再展现他谦逊低调的那一面,直接就来了一个争锋相对!
“好呀,那先生就讲讲仇士良的故事,曹伴伴先行退下吧。”
明良帝朱见清完全没有意识到,一场没有硝烟的朝堂斗争正在进行,相反兴高采烈的让曹吉祥退下,自己好听先生讲故事。
面对皇帝的圣谕,哪怕曹吉祥此刻不甘心退场,担忧沉忆辰继续搞出什么幺蛾子,但也只能选择听命。
“是,陛下,奴婢告退。”
曹吉祥脸上挤出一抹笑容,朝明良帝躬身告退,只不过当他经过沉忆辰身边的时候,去用着细不可闻的声音阴阳了一句:“沉宫保还真会挑故事。”
“彼此彼此。”
“哼!”
感受到沉忆辰态度的转变,曹吉祥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没有了曹吉祥在这里碍眼,沉忆辰与明良帝单独相处起来就要亲和许多,并且如今他也身为人父,更能理解孩童的需求跟感受,一股温润如玉的气质让朱见清愈发感到温暖。
安静的听着沉忆辰讲述完仇士良的故事,朱见清才开口询问道:“曹伴伴跟先生都说了类似的故事,是想要告戒朕要警惕权臣当国吗?”
本来沉忆辰提出讲仇士良的故事,纯粹是为了恶心跟反击曹吉祥,没打算让明良帝小小年纪理解背后深意。结果他这句询问,反倒是让沉忆辰有些意外,这真的是一个不到五岁孩童能领悟到的内容?
“陛下,如果换做其他臣子讲学这段,必然是怀着告戒警醒的意图。”
“但臣却希望,陛下能往更深处思考,为何会出现权臣当国,以及权臣当国就真的比皇帝亲政结果坏吗?”
沉忆辰这番话要是对成年天子说,那直接就可以定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但明良帝朱见清只是一个孩子,他还没有那么在意权势跟帝王威严,可以用更加客观理智的思维去看待这个问题。
当然,能不能想明白,就是另外一个方面了。
可不管怎样,至少沉忆辰能在明良帝朱见清心中,埋下一个质疑的种子,让他意识到皇权并不是完美无瑕的。
除了本身王朝末路的乱世,但凡整个国家体系还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出现了权臣大概率没到祸国殃民的地步。
比如着名的霍光跟张居正,前者大权独揽期间,采取的休养生息、鼓励农业、缓和对外关系等等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汉武帝征伐多年的国力损耗,避免了发生隋炀帝那种步子迈大了扯着蛋的局面发生,开创了着名的“昭宣中兴”。
张居正就更不用说了,他的变法跟改革,直接为大明王朝续了百年国运。不然嘉靖朝末期财政就得崩溃,各地暴乱义军四起,最终整个大明帝国分崩离析。
“权臣”的身份没有对错,评判标准不应该看他的权势大小,而应该看他具体做了一些什么。
反过来说就算皇帝把权势给紧紧握在手中,却在当朝期间不干人事,还不如垂拱而治把权力下放给臣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