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 韩夫子 (第2/2页)
三国时期灭蜀大将邓艾,有口吃的毛病。古人常以名自称,如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曹操的“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邓艾也该以“艾”作为自称,然而口吃的他每次都要免费多赠几个,“艾艾……艾愿往,平平平蜀……”
有一次,司马昭忍不住跟他开玩笑道:“卿云艾艾,定是几艾?”邓艾当即献上妙对,“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后来“艾艾”一词便用来形容口吃,“艾气”的也就是结巴口吃、文章语句不通的意思。
韩熙载一语双关,表面上看似说卷轴之上有熏艾叶之气,实际则是指这篇文章粗鄙不通,就像有口吃一样。
“不食剥皮羊”
后周初年,韩熙载出使中原。席间,后周的陪同官员问道:“你们江南人为什么不吃剥皮羊?”韩熙载回答说因为江南盛产罗纨。于是后周官员“哈哈”大笑。
表面上看,是在讨论两地的饮食文化不同,实际则是后周官员设套讥讽南唐。因为南唐是篡夺了南吴杨氏的江山基业,“羊”的谐音是“杨”,后周玩儿谐音梗。而韩熙载的回答却是说北方寒冷,所以你们需要用羊皮做衣服御寒,我们江南气候温暖,且盛产罗纨,所以人们都穿丝绸而对皮袄没有需求,羊皮对我们没用,所以就不用剥皮了。
后周官员于是大笑,心说所谓的江南才子也不过如此,掉入我们的语言陷阱而浑然不知,傻里吧唧的。他们认为自己占了便宜,所以放肆大笑。
过了很久,后周官员忽然笑不出来了,因为终于有人破译了韩熙载的暗语。江南人穿丝织物,也就是“裹丝”,而裹丝的谐音就是“郭死”,后周开国皇帝是郭威,韩熙载意思说我们江南盛产丝绸,人人“裹丝”。
后周官员竟然没有一个反应过来的,还自以为占了便宜,还“哈哈”大笑……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韩熙载已经回国好几天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江南有人忆”
在“三征淮南”时,卧龙凤雏的朱元变节投周,不仅连累了李平,也连累了南唐官僚体系中的整个“北方系”,李璟和李煜对所有的中原移民、政治难民产生了信任危机,史籍记载道“颇有疑北客之意”,同时对待韩熙载还算网开一面,“唯待熙载不衰”。
是真情实意,还是逢场作戏?韩熙载还没有天真到选前者。
不久之后,韩熙载出访汴州遭热情挽留。在此期间,韩熙载如坐针毡,在“朱元变节”的阴影下,长期滞留中原绝对是瓜田李下,是不好讲清楚的嘛。苦闷之下,韩熙载在宾馆包间的墙壁上题诗:
“我本江北人,去作江南客。
还至江北时,举目无相识。
清风吹我寒,明月为谁白。
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
中原宰相同情他的处境,于是拿着这首诗替他向皇上求情,这才放他回南唐。
虽然南唐当局嘴上一再表示对韩熙载绝对信任,但身体却很诚实,让韩熙载距离实权始终保留一步之遥。
嘴上待他如初恋,实际虐他千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