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八章 季孙之忧(上) (第1/2页)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虽然郭荣、周则川等文武官员极力隐瞒,但只过了一日时间,近万官军在城外被鞑子杀得全军覆没的消息还是迅速在大同城里流传开来,顿时就惹来了一阵恐慌。
作为生长在大同这样一座边镇里的百姓,他们的心总是要比其他地方的人大上许多的,毕竟每年蒙人都会犯那么几次境,只是这些年来的规模远不如以往罢了。但是,以往的每一次明军纵然不敌,也只是小败,更不可能有人能对大同城构成什么威胁。
可今日一战,足足有一万大军被歼灭在城外,那说明城外的鞑子兵力一定远超这个数字,试问大同城还能如以往般稳如泰山么?
这个念头一经产生,就迅速在城中散播开来,许多人都生出了逃出城去的想法。只可惜,此时大同各城门都已彻底封闭,岂是他们说走就能走的?为此,不少有些权势的百姓还与守门的军卒产生了一些矛盾,这就更闹得人心不安了。
到了这个时候,周则川只能以官府的民意发告示,同时亲自出面进行安抚,同时还捉拿了一些蓄意挑衅的可疑之人。在软硬两手同时施展的情况下,总算是把城中局面暂时给控制了起来。
但谁都知道,这只是个开始,一旦等到蒙军挥兵攻来,城中的情势只会比之前更加紧张,无论是百姓还是军队,都需要有人站出来为他们鼓劲儿。为此,郭荣和周则川直忙得团团转,也紧张得要命,只等着战事的开始。
可叫人感到奇怪和不安的是,这都过了三日了,本以为对方会趁胜杀来的鞑子大军居然依旧在城外按兵不动。虽然此时登上城头远远眺望已能看清楚外面蒙军的规模了——那是差不多有五万人的军队,而且看情形似乎尚有增兵的可能——但他们居然依旧没有急着攻城的意思,只是摆出了一副围城的架势来。
“这些鞑子什么时候变得如此精明了?围而不攻,这是想等着咱们自己先乱起来,然后才好下手哪。”郭荣远望着如此情形,神色变得极其严峻。
而随他一道上来的几名部将那也是愁眉深锁,但还是有人安慰似地道:“将军不必担心,虽然我们先输一阵,但大同城可不比寻常城池,鞑子在此吃了无数亏,这回也不敢轻易来攻的。只要我们坚守,消磨掉他们的锐气,自能反败为胜。”
要是没有那一战的失利,郭荣心中的底气只会比部下更足些。但现在嘛,却没这么乐观了,只是苦着脸略点了下头:“你们都好自盯着,万不可再有任何闪失了,更不得有丝毫的轻敌之心。”
而他的心里,则更觉不安。鞑子摆出如此架势,一定另有后招,却不知如今城里的那些不安定因素靠着杨震和锦衣卫的人能找出来多少,又能拿下多少?
对杨震和锦衣卫的实力,郭荣显然还有一些担心,但对锦衣卫自身来说,对此却是充满了信心。
他们以往在京城,在其他地方所面对的那都是极其奸诈狡猾,诸如白莲教那样的家伙。现在要面对的蒙人奸细,比起他们可就要简单得多了,至少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这些细作应该是在近一两年里才被安插进大同的,只要通过衙门的户籍卷宗,就能找出大部分有问题的人来。
虽然大明的户籍管理工作比起后世来有着太多的不足,但却也已相当完善了。基本每个城镇里的百姓出入都有所记载,而这自然也得多谢太祖皇帝朱元璋建国时事无巨细地安排了。民户、军户和匠户等的分类,不但使他们的子孙再难有更大的变化空间,也把多半的百姓完全束缚在了故乡的土地之上。即便两百年后的现在已有不少流动、迁徙人口,但却也都在官府有着登记,所以对杨震他们来说,需要查的人其实不是庞大的城中所有百姓,而是那些近两年才来的人,尤其是那些从北边过来的汉人或是外族之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哪。
虽然因此可能会冤枉一些人,但为了大同安全,和城中几十万军民,甚至是背后中原大地的稳定,就只能错杀一千,不纵一人了。
此刻,在钦差行辕里,识字的锦衣卫诸人都被安排在一处大堂之内,而在他们面前,则是一卷卷的户籍卷宗,那都是从知县知府衙门,又或是巡抚衙门里找出来的,有不少上面还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
官府确实对每个落户之民都有登记在册,但在登记之后便将之束之高阁了,除非有什么特殊原因,一般都不会再翻看。而现在,显然就是那特殊时候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