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一十六章 这是一场豪赌 (第2/2页)
这当然行。不对,不管你说不说,这事当然得你扛啊。李奇嘴上却很虚伪道:“那怎么行,微臣一定要为君分忧。要是出了什么事,微臣定当为皇上背锅。”
赵楷不耐烦道:“你少在这里跟朕玩这一套,说吧。”
“哦。”
李奇朝着秦桧道:“少宰。其实这事不能怪皇上,因为这事我很早以前就跟皇上提起过,但是皇上一直都在犹豫中,直到去年,皇上才决定下来,但是这事事关重大,最开始就我和皇上知道,三司使和经济使也是在增加铸币量的时候才知道的,原本皇上也打算找你谈的,但是这事事关重大,越少人知道越好,所以皇上避开了三省六部,直接通过立法院发行,而且如果事先跟少宰言明的话,少宰可能会反对,皇上不想多生事端,故此打算先发行,然后再跟少宰说明一切。”
秦桧诧异道:“我会反对?”
李奇点点头道:“简单来说,这是一场豪赌,要是输了的话,那情况可能会非常糟糕,说不定我们三人都得引咎辞职,但这又是一场不得不赌的豪赌。”
这话秦桧听得只觉背后冷风嗖嗖,弄不好他们三巨头都要引咎辞职,这是什么样的豪赌呀,但是秦桧毕竟是秦桧,他转念一想,你枢密使都不怕,我还怕什么,咱光脚不怕穿鞋的,而且现在事已至此,说什么也没用了,念及至此,淡然一笑,道:“如果皇上都觉得可行,那么微臣愿陪皇上赌这一把。”
赵楷一听,心中果然有些愧疚,点点头,道:“少宰,此事朕也有不对的地方,应该事先与你商量的。”
日。你们这是干什么,搞得好像我才是幕后那个罪人似得。李奇有些不爽了,转头道:“三司使,麻烦你先起个头吧,我方才说的有些口干了,喝点茶润润喉咙先。”
就知道你会拉我出来垫背。郑逸嘴角微微露出一丝苦笑,随即道:“秦少宰你也应该知道,自从玻璃出来后,铜价就开始下跌,从那时候开始,朝廷就在偷偷摸摸收购铜器。”
秦桧点头道:“这我知道,如今几年过去了,朝廷应该存有不少铜吧。”
“存有多少,你不都已经知道了吗?”
“我知道?”
秦桧一愣,他只知道国库里面大概有多少钱,但是还没有精确到铜有多少存库,突然双目一睁,道:“不会是---。”
郑逸点点头道:“正是如此,抛开军用所需的铜,其余的铜都已经铸成了货币,整整一千五百万贯。”
秦桧听得大吃一惊,道:“你的意思是,现在国库内已经没有铜了?”
郑逸嗯了一声,道:“就还剩下一点点作为备用,这两年虽然国库一直都在盈利,但其实收回来的铜钱甚少,因为市面上的铜钱本来就少的可怜,百姓都是用粮食或者布匹来交税,很多商人同样也是如此,而朝廷是拿着这些多余的粮食和布匹依靠外贸兑换成金银牛马羊等等货物,这些新发行的货币多半都是收回来的铜器和新挖上来的铜矿铸成的。”
秦桧又道:“那现在每年能够采多少铜?”
郑逸道:“原本依靠每年新挖掘出来的铜,还能面前维持每年一百万贯货币的发行,但是最近几年大肆开采铜矿,已经达到了极限,很多铜矿都枯竭了,再算上每年军用铜。恐怕今后每年只能发行三十万贯左右货币,或许更少也不一定。”
李奇听得都累,道:“秦少宰,你可不要忘记皇上刚即位的时候,是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国库都已经见底了,你真当收税就能收到一万万贯来,这里面还包括了每年开采的铜矿,我们这几年已经未来五六年的铜矿一次性全挖出来了,可谓是一本万利。”
这话说的可真是豪爽到不行了。
可是秦桧听得怪慎得慌。道:“可这是为什么呀?这货币一旦流入市场,很快就流到国外去,别说朝廷没有下达禁铜令,就算下达了,也根本阻止不了多少,我们铸币越多,像西夏、金国、日本等国就会更加疯狂的购买我国的货币,到时货币又会紧缺,可我们却无力铸币了。若是每年发行一百万贯,这样百姓都会珍惜自己手中的货币,外国想要购买恐怕也得废不少力气,虽然还是无法阻止。但是至少能够减少货币的流失。”
蔡京眯着眼道:“这就是李奇的目的。”
“什么?”
秦桧惊讶的望着李奇。
李奇点点头道:“正是如此,不然怎么能说是豪赌了,我要加大货币的流出,减少国内的铜币的使用量。为今后新的货币做打算。”
“新的货币?”
秦桧不确定道:“新的货币难道是钱票?”
“当然不是,没有铜,钱票也就不值钱了。”
秦桧又道:“是金银?”
“正是。”
李奇点点头。道:“在这三年内,我们要利用我们的货币优势,兑换其他国家的金银,其实在边界设立飞钱局,避免货币混乱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罢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用来兑换金银的。”
秦桧道:“可是为什么要用金银来做货币?记得枢密使你以前也说过,我国一直是铜产国,在铜方面西夏、金国都无法与我们相比,如果换做是金银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依靠其它国家了,等于将这优势拱手让人。”
李奇笑道:“你说的没错,但是事实已经证明,铜币并非长久之计,在我朝经济比较低迷的时候,铜币尚且不能满足经济需求,如今我国经济突飞猛涨,铜币更加显得相形见拙了,其关键原因就是铜币过于廉价,他只能满足小农经济,也就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随着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消费越来越高,铜币迟早也会遭受淘汰。
可以这么说,三年以后,哪怕我国每年能铸币两百万贯,恐怕都只是杯水车薪,因为铜币已经无法满足经济需求了,货币的紧缺会束缚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寻找价值更高的货币,银的价值就远远高于铜币。
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一文铜钱,一钱二分重,一千枚铜钱足足有七斤半,如今的银价是因为我们靠着优良的商品和通用的货币强行拉低了,真正的价值,一两银子价值等于一千枚铜钱,一十六两等于一斤,七斤半就是一百二十两,一两银子的价值就是一百二十两铜钱的价值,一斤银子就等于一百二十斤铜钱,打每年朝廷需要铸币一百万贯,也就是七百五十万斤铜币才能满足市场上的需求,换做银子的话,只需要六万二千五百斤银子。”
这不算不知道,一算出来,秦桧不禁大吃一惊,这差的也太多了。
李奇继续说道:“人往高处走,货币其实也往高处走,为什么自秦朝到唐朝,都没有出现过这么严重的货币危机,而且我们的铸币是他们的好几倍、甚至于十几倍,但是我们却一直陷入货币危机当中,那是因为他们的经济只属于小农经济,经济规模非常有限,用钱的地方不多,但是我朝经济发展的太快,商业百花齐放,燕山府的农夫都快比前朝的地主都要服用了,需要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就好比前朝百姓不会花上百文钱上剧院看戏吧,现在金楼、樊楼、周家作坊、何九叔的杂货店,那都是日入斗金。
而现在的问题是,不是他的货卖不出去,而是别人没有钱来卖,但是没有钱不代表穷,他们有很多值钱的货物,只是没有足够的货币去将这些商品运转起来,仅有的货币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了,可以这么说,我国现在的经济兑换,唯有金银能够满足,金似乎又多了一点,银就刚刚好,如果继续采用铜币的话,那迟早有一日会爆发出更为严重的危机来,到时你们能随处看见百姓推着大量的货物走在街道上购买柴米油盐,因为没有货币只能有货物兑换,这可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秦桧虽然没有想到用银来代替铜,但是李奇说的这么详细,他当然也明白过来,凡事都存在的供需关系,而货币又是为经济而存在,但是铜币满足不了经济需求,当需求远大于供应的话,那么另外一种货币就会出现,满足经济的需求。
纵观历史,货币由最开始的贝币到铜币,再到明清时期的银币,再到金币,完全可以看出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是越来越高,因为经济越来越发达了。
蔡京点点头道:“老夫也以为银可以很好的替代铜,只是前提要咱们有更多的银,这些暂且不论,老夫不明白的是,这事情完全可以慢慢来,风险也不会这么大,为何你要这么着急?”
李奇叹道:“你们当真以为这一千五百万贯很多吗?”
秦桧道:“但绝对不少,即便是分三年发行,其实我以为八百万贯就足够了,第一年发行五百万贯,算是偿还前几年的债,然后每年发行一百百万贯,其实一百万贯在没有流失的情况下,也能够满足,当初熙宁变法是因为朝廷不想看到货币的流失,而非这一百万贯太少了。”
他是比较看重自己的地位,如今他的地位是稳步上升,平稳对他而言是理想的状况,一旦这么搞的话,那变数太多了,而且李奇的地位会更加稳固,这也是赵楷没有事先与他商量的原因,因为赵楷知道他一定会反对的,他毕竟是宰相,他的意见皇帝不可能视而不见。
李奇摇摇头道:“少宰,那是熙宁年间的事了,如今可是振兴年了,而且你说的满足,是一种阻滞经济发展的满足,我在去年年初时,就详细的看了一边商务局的记录,其实我们的经济已经在倒退了,而不是在前进。”
“这---这怎么可能?”秦桧惊讶道。
李奇道:“经济的增长不是看国库赚了多少,而是看增长的趋势,如果增长趋势减弱或者趋于平缓时,那就是在倒退,根据我的调查,假如市面上拥有足够多的货币话,我们大宋的经济将会比现在高出将近一倍来。”
“一倍?”
秦桧、蔡京都是大吃一惊。
这一个什么概念,要是在现在基础上翻上一番,这简直就是无法预算的。
难怪皇上会动心。秦桧现在隐隐明白赵楷为什么会豪赌这一把了,因为这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但前提是李奇说的都是真的,可他始终有些不敢相信,道:“枢密使,这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了。”
李奇摇摇头道:“一点也不过,从物价的下降就可以看出来。”
秦桧道:“物价下降不是因为朝廷的政策吗?”
李奇笑道:“以前是,现在不是了,现在的物价下降就是预示着经济的衰退。”
ps:求月票,求推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