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心里不踏实 (第2/2页)
主座上,晋王朱敏淳面沉如水的喝着茶,在他的身边,老王妃李氏则是在打量着王锡爵。事实上这位大明的内阁大学士,年纪真的很小。
申时行、余有丁和王锡爵三个人一榜状元、榜眼和探花皆入阁的事情,即便是身在太原的老王妃李氏也有所耳闻了。
这是大明立国以来从来未有之事,想让人不震惊都难。
在这三个人之中,余有丁年纪最大,王锡爵次之,反而是身为首辅的申时行最小。不过王锡爵虽然比申时行大,可是也不过大一岁而已。
五十三岁的王锡爵,保养的很好,看起来也就四十多岁,坐在那里看着真的很年轻。
可是没人敢小瞧这位内阁大学士,敢以开藩禁这一点为施政举措,可见其野心。关键是他还入了宫里那位的法眼,这就更是了不得的事情了。
晋王府现在被王锡爵拎出来,老王妃李氏就更不敢怠慢了。
“王阁老,这一次开藩禁,不知道朝廷准备怎么行事?”老王妃李氏看着王锡爵,开口问道。
虽然称呼上是老王妃,可是真的论起来,她的年纪并不大,今年也不过三十六岁。坐在那里别有一番风韵,只不过王锡爵对此视而不见,连头都不敢抬。
事实上就是不敢抬,王锡爵现在也得加倍小心。
如果这位晋王妃放得下脸撒泼,弄出一个自己失仪的罪名,那自己就完蛋了。调戏已故晋王的王妃,这盆脏水泼上就拿不下去。
无论皇上如何力挺自己,自己都得回家,什么开藩禁,什么理想,全都完蛋。
所以王锡爵礼仪做的很到位,语气也很平和,他的态度就是和平协商,要是刺激到了晋王府,真的与自己玩同归于尽,那就真的完蛋了。
“回王妃,这一次开藩禁,是朝廷商议的,也奏请了皇上。”
“朝廷的意思是将晋王府一脉迁回到京城,在太原的产业和田地,可以留人打理,也可以兑换为京城的田地和产业。”
“为了安顿晋王一脉,皇上愿意拿出皇庄的土地来安顿。”
事实上朱翊钧的皇庄很大,只不过现在的朱翊钧已经过了依赖皇庄出产弄钱的阶段了,把皇庄的土地脱手也没什么好可惜的。
以皇庄的土地置换藩王的土地,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情。
另外就是京城内外有很多的官田,也可以用来安置他们。
新作物开始推广,粮食必然会大收,接下来的几年或者十几年,土地的价格绝对会下跌的很厉害。除非人口暴增,土地的价格才会涨回来。
可是朱翊钧很有信心,十几年后大明的百姓绝对不再是土里刨食。
听了王锡爵的话,老王妃李氏微微一愣,倒不是因为她不满意,而是这个条件给的太好了吧?迟疑的看着王锡爵,李氏开口问道:“此言当真?”
一边的晋王朱敏淳也抬起了头,宫里的那位居然愿意用皇庄来换自己的太原的田地?
那可是皇庄的田地,要知道皇庄的土地,那就没一块是荒芜的土地,全都是上好的良田,岂是太原这边的土地能比的?
“当然!”王锡爵笑着说道:“陛下金口玉言,怎么会是假的呢?”
事实上朱翊钧准备拿到晋王府的土地之后就卖了,至于卖给谁,当然是那些晋商。反正他们爱囤地,那就让他们屯好了。
趁着现在把这些地变现才是王道,把土地留在手里面,呵呵,迟早有他们后悔那一天。
“不过这兑换比例可不是一亩换一亩,而是三亩换一亩。”王锡爵又补充了一句说道:“这可是陛下对晋王府的照顾。”
“要知道陛下的皇庄也有限,天下的宗亲这么多,一旦皇庄分完了,那就只能用官田了。”
这也是王锡爵想出来的损招,先到先得,过期不候。
这个倒是没有出乎老王妃的预料,三亩换一亩也在他们的预料之中。要是一亩换一亩,那才是怪了,这个倒是能接受。
“那店铺呢?”老王妃李氏再一次开口问道。
“可以折银,也可以兑换京城的铺户。”王锡爵再一次开口说道:“王府要觉得不合适,自己卖掉也可以。”
朱翊钧准备的店铺在哪里呢?
在西郊,未来的皇族聚集区,也就是朱翊钧准备开发的西郊皇族新城。在那里将会建起亲王府邸郡王府邸镇国将军府邸等等,这些人可都是有钱人,你不建造一个商业街对得起自己?
这个地方,朱翊钧是准备花大力气搞得,将来必然是寸土寸金的。
按照朱翊钧的计划,先把藩王的店铺收上来,然后卖给当地的商人,银子拿到手,然后在西郊开建。开建的同时,开卖店铺。
这些店铺的主要销售对象就是京城的勋贵勋戚以及各地的豪商,朱翊钧不相信这些人会意识不到那个地方的商机,那里必然成为京城顶级奢华的地方。
这样流动资金就有了,这个项目如果操作得到,必然能大赚一笔。
这要是放在后世,一个地产项目,还没开建就预定了这个国家顶级的存在入住,那周围的地皮得炒成什么价格?打造顶级奢华皇家社区。
朱翊钧都准备在那里给自己弄一座行宫,目地就是提升那里的格调。至于亲王们会不会亏本,那就看新城的商铺将来会是什么价了。
要是炒得高了,估计他们都能大赚一笔,地方上的商铺,那能和京城顶级CBD相比?别开玩笑了。这也是朱翊钧给他们的最后一点香火情。
当然了,这也不是白给的,而是需要他们支持自己的一项重要决议。
老王妃李氏和晋王朱敏淳当然不知道王锡爵说的商铺现在还是一片荒地,听到王锡爵这么说,心里面都有些感觉不真实,真的是这样?
“那朝廷不需要我们晋王府做什么吗?”老王妃李氏还是感觉有些不妥,这么好的条件,还不在有藩禁,能做官,能读书,这待遇是不是太好了一点?心里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