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勋贵与官僚 (第2/2页)
与过去一样,百姓观者如堵,议论纷纷,叫好不断,而被强令观刑的公卿大臣、勋贵官僚们,则缄默不语。
很多人,甚至还没有从中秋夜宴的宿醉中彻底清醒过来,但那明晃晃的刑刀,那血淋淋的人头,也足以令其惊醒,汗毛倒竖。
每个人心头都笼罩着一层阴影,每个人都仿佛脖子上悬着一把利刃,危机感与恐惧感交杂,让人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很多人甚至不免疑惑,这到底是怎么了,如此大兴酷狱,如此大规模屠杀官僚,皇帝到底要干什么?
同样的,很多人也忍不住“狡兔死,走狗烹”的方向去联想。不是没有清醒的人,但是屁股决定了立场,他们更多的感同身受,也是这种下场与结局,会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过去这种感触或许还不深,但这一回,几乎所有的勋贵大臣们,脑袋里都绷紧了这根弦。卢多逊的下场,就是明证。
不得不说,刘皇帝这番狠辣,甚至不按规矩的强硬做法,效果是显着的,满朝肃然,无人不惧。但同样,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君臣之间的隔阂加重了,大臣们对刘皇帝已然是畏惧大于信任,这自然是相对的,毕竟,刘皇帝又何尝真正地信任过这些权贵?
不过,刘皇帝的权威实在太重了,这些权贵们哪怕心中有诸多的想法与不满,也不敢表现出来,只能沉默,只能蛰伏,不敢冒头。
谁敢冒头,大抵就是个人头落地,家族衰败的结局,这一点是明显的。君强臣弱的时代,所有人也只能按照刘皇帝的规矩来,至于对抗,且不提有没有那个实力,就权贵本身的松散就是一个问题,各有各的矛盾,各有各的利益,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凝聚起来。
倘若发生那样的情况,最终也会形成相互攻讦,借机整倒政敌的结局。这么多年,大汉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刘皇帝,所有人事也都是围绕着他一个人展开的,没有人能够替代。
前两次的时候,被强令围观,还有人不忍见此惨烈场面,甚至有些官员,嘴中抱怨,影射“暴政”。
看到同类被这样处置,也确实容易引发共情,而过去所有“言行不当”者,也同样没有好下场,或贬官,或流放,甚至丢了性命的都有。
但这一次,没有任何杂声,刑场外围,百姓的议论与权贵们的沉默,形成了鲜明对比。监斩台上,太子刘旸同样沉默,面无表情,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罪臣人头落地。
而有不少勋贵与官僚,都忍不住把目光投向已至壮年的太子,刘皇帝权威太深重了,大伙不敢对抗,但皇帝终究老了,身体似乎也不是那么康健。
相比与老皇帝的严苛冷酷,太子殿下终究要仁厚宽和一些,熬吧,熬到改天换地的那一日,也许大伙的日子也就能好过一些了。
这样的心思,过去或许很多人想都不敢想,但如今,有很多人已经不可遏止地往那方面展望、期待。
当然,这样悖逆的心思,即便有,也没人敢表现出来,都只能深深地隐藏在心底。投向太子刘旸的诸多目光中,也包括赵匡义,他是越发觉得,他的未来,不在刘皇帝,而在太子了。
在刘皇帝下面,当宰相都不安全了,他还能如何作为,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