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中队对抗 (第1/2页)
时光流转至公元180年6月20日,汉灵帝光和三年六月,卯时一刻,军营的起床号划破宁静。四个小方队在极短的时间出现在训练场上,开始了今日的五公里越野训练。
今日的五公里越野训练,不同以往,兵士们背负的不再是原木,而是二十公斤的沙袋,手持十公斤的圆形盾牌和三公斤的长杆木矛。越野训练结束后,没有片刻的休息,各中队便直奔预定战场,没有吃饭时间,没有学习时间,就开始了中队对抗训练,至于怎么解决吃饭问题,就是各中队自己想办法了。真实的战争是不会等你吃完饭,才开始和你战斗的。今天首轮的中队对抗训练,是军阵对抗训练。四个中队两两相对,展开一场力量与智慧的较量。
这种冲阵对抗,看似简单实则艰难。简单在于它不需要太多的策略,只需勇往直前,与敌人短兵相接;艰难则在于双方皆是盾矛兵,攻防兼备,难以轻易突破。因此,每一场对抗都是一场体力与耐力的考验。起初,这样的对抗可能只需半个时辰便能决出胜负,但随着兵士们经验的累积,如今一场战斗可能需要两个时辰,甚至更久。这种高强度的对抗,不仅锻炼了兵士们的战斗技巧,团队合作,更锤炼了他们的意志与毅力,成为了军营中最为严峻的训练项目之一。
今日,对抗训练的分组以抽签决定,刘志坚、刘青山、刘力和刘言信四位中队长齐聚刘毅身旁,共同抓取桌上的木片。结果是一中队迎战四中队,二中队与三中队展开较量。
上月,三中队荣登最佳,他们与四中队的对决中,创下了对战的最快记录——一刻钟。这场胜利的关键在于,三中队集中火力,首先击溃了四中队的领军人物刘言信,使得四中队指挥陷入混乱,迅速败下阵来。
战后,针对三中队的打法,各中队均进行了深入的总结,确立了明确的战场指挥顺序。在战场上,若高级指挥官阵亡,将依次由军衔较低的指挥官接替指挥,确保战斗可以持续。若出现多名军官同时阵亡,则以军衔最高者为指挥官。
刘毅的亲卫队担任了此次对抗的裁判,他们负责判定“阵亡”的队员,并监督他们退出战场。而女兵医护队则随时待命,准备为受伤的战士提供及时的救治。尽管这是一场训练,但允许有受伤的情况发生,但绝不容许有任何的死亡。
对战双方踏入激战区域,规则明确:严防死守,誓保己方旗帜不失。时间流转,阵亡人数成为胜负的关键。而制胜的捷径,无疑是突破敌阵,夺得对方的旗帜。随着战鼓的敲响,双方激战一触即发,厮杀之声震天动地,每个人都渴望一鼓作气,取得胜利。
然而,这场对决的焦点,无疑又落在了三中队身上。二中队吸取了上次四中队被三中队偷袭的教训,此次二中队加强了对队长的保护。然而,这次三中队改变了打法,三中队队长刘力一马当先,率领战友冲锋在前,主攻二中队左翼。面对猛烈的攻势,二中队左翼陷入混乱,在阵亡五名战士的代价下,艰难地调集重兵,成功阻止了刘力的冲锋。
正当二中队认为可以松口气的时候,三中队巧妙变阵,副队长刘用接管指挥,率队猛攻右翼。二中队右翼岌岌可危。紧急之下,二中队急忙调兵遣将,稳固右翼防线。然而,就在右翼防守刚稳固之际,刘力再次接管指挥,转而猛攻左翼。二中队队长刘青山连忙调动人手防守左翼,应对不暇。
就在此时,三中队对抗突然提速,左翼变右翼,再度发动猛攻。由于队员仍不是很熟悉,二中队在人员调动中中路开始混乱,刘力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会,集合全队力量,猛攻二中队的中路混乱区域。二中队瞬间崩溃,刘力率领队员迅速逼近二中队旗帜,成功夺取。旗帜易手的瞬间,二中队被宣告战败。
刘毅,霍东珠,陈武,姚启,于吉,刘破虏围观对抗训练。此时围观的众人无不目瞪口呆,从开战到夺取旗帜,三中队又是用了一刻钟。刘毅看着刘力,心中很是惊讶和开心,这是一块璞玉啊,难得将才啊,擅攻的将才。
当大家还在热烈讨论三中队的表现时,一中队与四中队的较量正酣。在这场对抗中,四中队担任攻击方,而一中队则选择坚守阵地。这一决策并非规定,而是两队根据自身特点作出的战略安排。四中队在进攻中屡遭挫折,被一中队防守得毫无脾气,已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员被判定为“阵亡”,而一中队仅损失了四人。在比赛规定时间结束时,四中队半数成员“阵亡”,而一中队依然只有四人阵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