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破晓的号角 (第1/2页)
卯时一刻,天边逐渐泛起淡淡的曙光,刘家坳的村民们被一声嘹亮的军号声惊醒。这号声,不同于他们以往听过的任何声音,它仿佛来自古老传说中的巨龙之喉,嘹亮高亢,激昂雄壮。这号是村里的匠人们与我努力十几天的结果,是这个时代的第一把号。它比历史上第一把从西方通过西域商队传入中国的号,早了整整一百五十年。半个月前,刘毅和霍东珠来到姚启所在的院子。姚启正在给工匠们讲一些“匪夷所思”的知识。讲的也是五花八门,想到什么就讲什么,不管是铁匠、木匠还是泥瓦匠,往往姚启的稍稍点拨,他们总能豁然开朗。虽然在很多方面姚启也不会,但是不耽误他给出提示。一些东西往往就是一层纸,戳破了,就是天与地的区别。大家看到刘毅来了,都起身给刘毅和师姐行礼。“你什么事情吗?”姚启问道。“有点事,就是想麻烦你们这些能工巧匠给我打造一把乐器,军号。”刘毅说道。听到我说的是军号,姚启就明白了。然后安排铁匠和银匠给我,刘毅把要求和军号的大体图纸画了出来,他们又问了几个问题就去试制了。之后来回修改了几次,才在半个月后造出了第一把合心意的军号。
士兵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号声惊醒,他们手忙脚乱地起床、穿衣。尽管昨晚小队长已经反复叮嘱,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号声,他们还是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从第一声起床号开始,个人、小队、中队之间的竞争就已经悄然开始。起床的速度、训练的表现,甚至日常坐卧立行的举止,都会被一一记录。
号声响了三遍,队伍终于集合完毕。用时大约五分钟,古代计时很难能够精准计时,他们没有手表等计时工具。,他们描述时间大多是“一息”、“一壶茶”、“一刻”、“一柱香”等模糊的概念上,很难精确到分钟。
刘毅的目光扫过这支队伍,穿的乱七八糟。命令道:“整理仪容!”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此次第三中队用时最短,集合队伍最快,队伍最整齐。全队记一分。”亲卫队里的刘礼立刻上前,在营房前的木板上用匕首为三中队刻下了一道痕迹。三中队的士气瞬间高涨,每个人都感到扬眉吐气。三中队队长刘力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刘毅继续说道:“三中队,表现不错,值得表扬。其他中队要向三中队看齐。”“今天,你们第一次听到了起床号。以后,你们还会听到出操号、吃饭号、集结号、冲锋号、熄灯号等各种号声。这些号声,将成为你们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必须熟记各种号声。“刘破虏,出列!”刘毅说道。刘破虏立刻应声而出,刘毅命令道:“从今往后,你负责队伍的日常训练。”刘破虏敬礼并坚定地回答:“是”随后,他转身带领队伍开始了一天的训练。
早晨五公里越野,上午队列训练。下午则是力量训练。力量训练时,每个人的双腿上,绑上十斤的沙袋。手臂也绑着五斤的沙袋。刚开始因为沙袋的存在,士兵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变得沉重笨拙。随着锻炼,他们逐渐适应这些沙袋的存在,当这些沙袋仿佛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不能再给予他们帮助时,士兵们会换上更沉重的沙袋,唯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走向更强。刘吉祥,一中队的一名士兵,刚开始时,他身体偏弱。腿上的沙袋让他步履蹒跚,手腕上的沙袋更是让他疲惫不堪。他并未退缩,坚持训练,日复一日,渐渐地,身体变得强壮,力量不断增加。半年后,这些沙袋已经不能给他的训练有任何的助益,他毫不犹豫地换上了更重的沙袋。因为他明白,只有这样,他才能变得更强,才能在未来的战场上活下来,这时的他已经看不出开始的那个瘦弱的少年,现在看起来虽然还不是强壮的类型,但一身精干的肌肉,说明这副身躯有不俗的力量。
时间如沙漏中的细沙,无声无息地流逝。一个月的时间仿佛转瞬即逝。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军营,士兵们便开始了十里越野,现在的他们不再是空手,而是肩上扛着木头。上午,训练队列。下午,力量与耐力训练交替进行。夜幕降临,军营中灯火通明,士兵们围坐在一起,学习认字,研读队伍条例,总结一天的得失。他们从最初的不适应,到现在享受每一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