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解决护理难题 (第1/2页)
“再说了,这也不是第一个这样的病人了,老是这样,也不是个办法,你这个智多星,帮我们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不得不说,梁英对待病人,对待工作,确实是认真负责的。
“护长,您以后可不要再这样叫我,我不是什么智多星。”陈浩说完,并没有马上答应帮忙,而是看着梁英。
“好,好,好,以后我不这样叫了。”梁英是聪明人,他知道陈浩这样的眼神和举动意味着什么。
陈浩不喜欢吵架,但他的原则和底线,不容别人轻易践踏。这些看似恭维的称呼,一旦传开来,对陈浩而言,没有任何好处,相反,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我可以看看,不过,我可不敢保证能解决问题哦。”听见梁英这样回答,陈浩才答应去看看。
“好,只要你肯去看看就行。”梁英称陈浩为智多星,其实并不是梁英自己发明的,而是首先由谢冰霞说出来的。
梁英不愿意说她的资料是陈浩写的,是因为不想让护理部的人瞧不起神经内科护理组,她的内心,并没有恶意。不过,知情的人都觉得,她应该向陈浩说一声感谢。是的,梁英欠陈浩一声谢谢。
虽然陈浩并不介意,但不等于梁英不应该向陈浩说感谢。
陈浩来到病人床前,静静看了一会,感觉病人喉中痰鸣很明显,便亲自动手,用吸痰管缓缓插进去,再踩动吸痰机,然后将吸痰管从比较深的部位缓慢拔出来。
整个过程很慢,很轻柔,只见很多白色的、比较粘稠的痰液被吸出来。陈浩用生理盐水冲洗一下吸痰管,然后再重复一次。如此反复三次后,病人喉中的痰鸣接近消失。
梁英在旁边看见,心中暗暗赞叹:“这个陈医生,干什么都是一把好手,这样的动作,我们护士没有一个人能做得如此的好。”
“护长,平时你们是怎么湿化的?”
“雾化机,还有就是往气管插管内滴生理盐水。”
“每次滴多少,每天滴多少次?”
“每次5~10滴,按需滴。”
“什么叫按需滴?是结痂了才有需要?”
“嗯,差不多吧。”
“气管切开后,病人失去了湿化空气的通道,所以,病人的每一次呼吸,对于他来说,都是对呼吸道的水分的一次‘抽水’,再加上这些痰液很粘稠,所以,痰痂的形成就不奇怪了。”
“有没有好的办法?”梁英觉得陈浩说的很有道理,而且,梁英感觉,陈浩应该有办法。
“将盐水滴入的量和频率变一变,每次滴入15~20滴,每一个小时滴一次,这样的湿化效果会好很多。”陈浩在实习的时候,就曾经问过老师这个问题。
“这样的量,会不会多?”梁英有点担心。
“不多,15滴才1毫升,一毫升,也就几个呼吸就被‘抽干’了。”
“啊,你连这个数你都知道?”梁英感到奇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